• 院友风采

我的科学观|周礼栋:科研就是以好奇心驱动对真善美不懈追求

2022.08.23

作者:周礼栋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微软杰出首席科学家

科学研究不应由短期的结果和利益驱动,而是要以更长远的视角,更开阔的格局,奔赴一个长期可持续的目标。只有“热爱”才是科学研究最有效,且取之不竭的动力。

周礼栋

当我们拨开混沌的迷雾,探索未知的科学前沿,等待我们的往往不乏挫折、反复,还有种种压力与挑战。那么,什么样的动力才能支持我们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在我看来,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一种对“真善美”的长期追求。

真善美,人皆思之、人皆求之,而恰是这种人人共通的朴素情感,让我们有理由走上哪怕并不十分惬意的求索之路,并乐在其中。

或许有人会问,“真善美”的命题是否过于宏大,反而欠缺了可预见性和目标感?在我看来,不必有这种担忧。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出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而其背后正是人类一次又一次对科学命题的不懈挑战。现在,当人类致力于借助创新研发之力,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棘手难题,又何尝不是身体力行地向“真善美”一路前行?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贯坚持科学研究的“长期主义”,并认为科学研究不应由短期的结果和利益驱动,而是要以更长远的视角,更开阔的格局,奔赴一个长期可持续的目标。如果我们做研究仅仅是为了短期收益,那么产生的影响一定是有限的。或许我们有机会发表一篇文章,或是拿下一个专利,这些短期的收获固然可喜,但这些不该是科研从业者仅有的目标。

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成为学术界的又一个基础工具,给其他研究人员以启发,从而共同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只有当我们拥有足够远大的追求,才能够摆脱短期功利主义的窠臼,让我们始终保持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热情与好奇心。毕竟,只有“热爱”才是科学研究最有效,且取之不竭的动力。

我们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予研究人员高度的自主性,希望他们的视野和格局能够超越个人和团队,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着眼于解决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问题,去做有意义、有价值、有温度和创造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基础创新。我们相信当每个人以服务并造福社会为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那么获得引领业界的成果也将水到渠成。

同样地,一个创新型组织的成长,也是不断拓展视野并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是利用人工智能的能力来开发新的科学发现工具,我们对科学研究不断创造“真善美”的渴望,我们必须跨越学科界限,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拥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才能发现并解决那些困扰人类社会前进的难题。

中国或者亚洲都不缺乏探索研究顶峰的能力。我衷心希望我们能够秉持长期主义,将创造长远社会价值、追求科学研究的“真善美”作为业界的共同追求。有如此之势,不仅亚太地区的科研水平将比肩世界一流,人类社会也将因我们对研究的热爱而收获更多美好与更多希望。

作者周礼栋,2002年加入微软,是微软杰出首席科学家、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院士(ACM Fellow)。他曾任职微软硅谷研究院研究员、微软雷德蒙研究院系统研究组首席研究员、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全面负责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和上海的研究工作,以及与中国及亚太地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

转载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