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通知

9001cc金沙首页信息与计算科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2025.04.22

 9001cc金沙首页信息与计算科学招收对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具有浓厚兴趣,并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人工智能等方面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方向依托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与计算理论基础、突出的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创新意识强烈,综合素质优良的现代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领军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由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承担培养和管理工作,单独编班。

一、基本情况

(一)学科和专业简介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专业,结合了信息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旨在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存储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9001cc金沙首页计算机学科创建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期,始于1956年自主建造的国内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1975年,9001cc金沙首页成立计算机科学系,成为中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系之一,也是复旦当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科系。2008年,学校整合校内计算机学科力量,成立9001cc金沙首页。2002年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11年成立的国家保密学院、2023年成立的密码学院和网络安全学院现均依托学院开展办学工作。60多年来,复旦计算机人在中国计算机教研发展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复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需求同频共振,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在百廿复旦的浩瀚星河中,书写了一部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奋斗史诗。

目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保密技术”、“人工智能”、“信息与计算科学”六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信息与计算科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

(二)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97人(包含非编引进,不包含专任岗教师),其中专任教师145人,正高级职称72人,包含院士(含双聘)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4人次(含双聘)、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6人次。

(三)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学院建有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与华为、江南集团、字节跳动等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联合研究中心。

近年来,学院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及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年均经费过亿元,科研成果多次获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批示。近5年科技奖项近5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3项等。近5年在计算机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700篇。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坚持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持续为国家输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位于全校前列,研究生就业率接近100%。我校计算机学科国际声誉斐然。2025年,复旦计算机学科QS世界大学排名居全球第39位,中国内地第5位。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始终坚守高质量育人初心 ,坚持“面向学科前沿、突出拔尖创新、聚焦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服务强国战略”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二)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本“强基计划”的学生单独招生,独立编班,入校后根据学生兴趣和个人发展意愿,可以在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6个本研融通专业,包含人工智能(本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人才试验班(本博)、软件工程(本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硕)、信息安全(本硕)、保密技术(本硕)里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进行修读。

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因学习成绩不达标的,或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强基计划学习的,经院系和学校批准,退出“强基计划”培养项目,进入普通班进行学习。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不得再次申请进入项目。

研究生阶段转段专业以当年学校公布方案为准。

(三)本研衔接的办法

根据学生修读的本研融通方案发布的具体实施细则为准。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根据学生修读的本研融通方案的具体情况为准。

四、培养方式

(一)荣誉课程体系

采用小班研讨式教学,打造以荣誉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二)个性化培养

专注“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从入学开始配置学业导师,全面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二年级起进入实验室开始科研训练。

(三)专用学术资源配置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场地、设备、经费支持。通过搭建“大师面对面”等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国际顶尖学者,包括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开展学术指导。

(四)国际化培养

通过暑期科研训练、交换生项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渠道,资助学生前往世界高水平院校、研究机构和国际顶尖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实现国际交流合作全覆盖。

五、课程设置

对标国际顶尖大学经典计算机教学内容,借鉴国际知名高校培养理念,构建了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2+X+Y”本博(本硕)融通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进阶课程以及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块。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聘请外教和与知名企业共建课程等方式,强化理论和实践训练,加强科创、实习,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通过暑期科研训练、交换生项目等国际化资源,提供学生广泛的海外访学机会,广延海内外名师建设FIST课程,实现本研贯通培养。

六、配套保障

(一)组织保障

组织资深教学科研力量,成立强基班学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核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规范学生申请、考评和退出机制等,并组织对强基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进行考核和跟踪评价。由教学主管院长具体负责和落实各项工作。

(二)经费保障

在国家投入的基础上,依托“双一流”学科建设资金,设立专项经费、专项奖学金、教学项目经费等,结合校友、企业等社会力量捐助,实现奖助学金全覆盖,并支持强基计划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项目,提供学业和生活保障。

(三)师资保障

调动全资源支持强基计划学生的学业和科研发展。实施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选拔责任心强、学术造诣深、热爱教学、善于与学生交流的教师作为每位学生的学业和科研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合作企业中选拔行业背景深厚的企业家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资源和企业实习实践机会。

(四)政策保障

强基计划学生优先享受校、系级的各项科研项目、出国交流计划等。优秀毕业生,优先推荐面试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