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风采

何永保: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的联合研究——计算机科学系首任系主任何永保教授访谈录

2014.06.03

采访时间:2013 年 12 月 3 日星期二

采访地点:9001cc金沙首页邯郸校区逸夫楼 6 楼会议室

采访对象:何永保教授

采访文:9001cc金沙首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 级本科生——李星

何永保教授 1958 年毕业于9001cc金沙首页物理系,是9001cc金沙首页计算机科学系创建人之一,也是早期的老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曾经负责完成多项国家课题、上海市课题及复旦跨学科课题等。同时也是老师们信赖的好领导和良师益友。今天,计算机学院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老领导回学校看看,并与系青年学生们座谈。已经八十一岁的何教授依然精神矍铄,看见青年学生的朝气蓬勃,何教授深感欣慰。

李:何教授,您好!今天的谈话就从您的工作经历开始,能先和我们说说您和9001cc金沙首页计算机科学系创立之初的故事吗?

何:好的,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各位交谈。我毕业于9001cc金沙首页物理系。当时,我对无线电电子学、微波技术、量子电子学等学科很感兴趣,做了一些研究。毕业前系里安排我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有关微波波长计的谐振腔设计。毕业后我留校继续从事这些方面的工作,先后负责微波实验室、波谱实验室的建设。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虽然我已学了英语、俄语、法语和德语,但那时感到日本的电子科学和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于是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日语。1966 年以后,由于我的学科背景,学校安排我和一些老师去工厂,为工厂的自动控制做了一些工作。所学的日语,在可控硅整流器件和可控硅调速系统的研制中发挥了作用。1970 年后,我开始负责学校物理系的电子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专业的筹建工作。同年,物理系开始招收自动控制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学系开始招收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那时学制都是三年。在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由于学校自 60 年代起先后自主研制成功复旦 602 机、719 机、753 机,以及一批计算机软件、硬件科研项目。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实验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研制,培养了一大批能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力量。1975 年,根据国际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学校决定成立计算机科学系,我就和来自数学系、物理系的同事一道,开始了计算机科学系的创建工作。

李:我们知道,高考的改革始于改革开放,那时的计算机科学系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何:1978 年开始改革,学校首先是改革招生制度,开始恢复高考,并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既有招收学制四年的学士学位本科生,也有学制三年的硕士学位研究生。1978 年,我国教育、科学、卫生和文艺等部门,分别组团赴国外参观访问,预示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1978 年 9 月,我作为中国大学代表团的一名成员,随团访问了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访问期间,我们参观了一些主要的大学、企业,全面了解他们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设备、计算机应用、教学管理等情况。回国后,对我们计算机科学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李:那在之后的工作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何:1978 年,学校恢复任命系主任制。在学校和计算机系同事的推荐下,我担任了计算机科学系第一任、第二任的系主任。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们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以加快系的建设。请进来,就是我们系有计划地连续几年将国外在计算机科学界有名的教授请进来讲学,通过学术交流与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学术水平;派出去,就是我们分期分批派送教师赴国外访问与进修。作为改革开放早期出去访问的教师,去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科研方向和实验条件等。那时我将我们系制定的最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及时转告在国外访问的老师,他们也都及时将建议和意见告诉我。通过这种有效的方式,计算机科学系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迅速提升,并与国际接轨。你知道吗?后来,我们的学生如果要出去学习和工作,别人都很乐意接收。就是因为我们培养了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并且能够得到国际承认的学生。

李:您在计算机专业工作了这么多年,有哪些激动人心的事呢?

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计算机系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科研上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得了不少国家奖和省部级奖。在这里,对于学科的发展,我特别想说的是对多学科联合研究或跨学科的研究项目要给予重视。有两个我本人经历并参与领导的有关多学科联合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项目。第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是关于光学/计算机混合系统的研究。1980 年前后,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推出一种光学/计算机混合功率谱特征采集系统,这种系统兼有光学图像处理的快速(以光速进行)、二维并行处理的优势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灵活、可编程、高精度的优势,受到科技界的重视。我们联合学校在光学、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优势,自行研制具有中国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光学/计算机混合功率谱特征采集系统,这一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委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在 1983 年研制成功。该系统在海浪分析、人体矽肺病 X 光片诊断、字符识别、遥感图片筛选等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应用,有一批利用该系统进行的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性刊物上。该项目于 1987 年以 “光学/计算机混合功率谱特征采集系统及其应用” 为题获得教育部(当时称为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个跨学科研究项目是关于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方面的研究。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为了推进前沿性的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学校科技处定期举办科技讨论会,由有关学科教师报告国际上前沿性的和创新性的研究进展,参加讨论都是跨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每年的校庆还组织专场报告会。通过讨论形成一个专题,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1988 年起,我们联合了由数学、物理、生物、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系研究人员组成的跨学科的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研究组,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等部门的资助下,在 “神经网络智能应用研究”、“模糊控制和神经控制方法研究” 等项目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这个跨学科的研究组又进一步参加了 1992-1997 年国家攀登计划重大关键项目 “认知科学前沿领域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国家給这个项目数千万资金的支持。这个国家攀登计划重大关键项目共包含 “神经网络的基础研究”、“计算和智能的关系问题”、“思维和智能的模拟” 三个课题。我们9001cc金沙首页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研究组参加 “神经网络的基础研究” 课题。我是 “神经网络的基础研究” 课题专家委员会成员。参加这个课题的有全国 12 个单位,参加人员共 112 名,其中院士 3 人、教授 30 人和青年博士 23 人。该项目验收组认为,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很多创新研究成果,不少是有突破性的,对我国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项目在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该项目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实践并具有相当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出 10 名博士后、69 名博士和 93 名硕士)﹐即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俊杰,其中有不少现在都在国内、国外知名大学任教。与此同时,项目组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先后与世界上 7 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 29 个大学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还组织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经验收专家组评定,该项目综合评价为优。1998 年,该项目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两个有关跨学科研究项目例子,充分说明利用我们学校多学科的优势,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和跨学科研究,对于推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李:您觉得今后计算机科学会向哪些方向发展?

何:现在,我还是很关注计算机学科在各个方向的发展。我坚信,随着当前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与通信、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将会有更新更快的发展。我这里想说的是对于新一代计算机或下一代计算机的发展趋向,经过这 20 多年的研究,诸如国际上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生物分子计算机(DNA 计算机或 RNA 计算机)、蛋白质计算机、光子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最近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在理论上和实现上的进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和同学们,要注意它的发展趋向。要花时间学习它、了解它,有条件的话还应该研究它。在这方面有许多前沿性、前瞻性的工作要研究,有许多创新性的工作可做。9001cc金沙首页在数学、物理、生物、脑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通过多学科联合或跨学科研究,很有可能诞生新的例如量子信息科学、量子计算科学等这样的交叉科学。我们有能力在这方面作出国际上一流的贡献。

李:在这次访谈的最后,您有什么要对我院同学说的吗?

何:首先,学生时代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读复旦时,我是物理系的足球队队长。那时,每天下午 4 点多课外活动时间,我们总是去学校操场踢球,奠定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对我后来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现在你们一定也要加强锻炼,强身健体。学生时代重视平时的体育锻炼,是未来发展、贡献的基石。尤其是我们计算机人,有可能要一辈子面对电脑等电子物品,没有好的身体是绝对不行的。其次,在学术和工作中,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做出很多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再者,还要注意广泛的涉猎知识。你们要不断扩大知识面,不能做书呆子,要注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也是将来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最后,还希望同学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采访结束后,笔者陪着何老师漫步在校园中。不时,还遇到原物理系总支书记、教授等何老师的 “老战友” 们也在校园中漫步。看见老同事,他们依然如年轻时般畅聊着科学和社会,依然充满着活力。望着他们,心中渐渐充满了感动。他们用一生践行着 “为人民服务” 的誓言,始终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斗志,而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也许再难找回那个 “激情燃烧的岁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 “中国梦” 而努力的道路上,铸就复旦人计科人的辉煌!

2013 年 12 月 3 日

 

何永保教授(左二)接受访谈后与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