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动态

一起来观摩复旦计算机人的一周云课堂Ⅱ

2020.03.17

经过一周磨合,计算机学院的师生们在远程课堂更有心得,我们第二批邀请了四位老师继续分享云端课堂经验,由此次疫情推动的网络教学转型实践也将为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供新契机。

王雪平:新冠疫情下的教学:准备、担心与成长

从 2 月中旬启动网络授课准备以来,短短一个月时间,我已经完成了三门课程三周的备课、上课。在此过程中,我对网课经历了从焦虑到熟练的过程,到今天已经能从容应对了。

  1、网络授课的前期准备

当高中生的网课段子在流行时,我就意识到我们大学 2020 春季的课程教学形态要发生变化,并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各类网课平台和工具。2 月 12 日,我通过学院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 “在线教学骨干培训班”,加入了学校的培训班微信群。学校和教务处反应很快,迅速开出了面向教师的在线教学培训课程,并放在慕课平台上供大家学习。

当时的培训班微信群非常热闹。从早到晚不分白天黑夜,大家一直在热烈讨论,问题包含教学组织、软件使用、平台选择、人员管理等;教发中心的老师们和信息办的老师们一直忙于答疑解惑。培训班微信群的热闹程度和大家的焦虑程度成正比;正是在这样的大爆炸式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大家清晰地理解了学校的教学安排。下面的图摘自徐雷老师的 PPT,为我们的网课教学组织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2、从学生角度对三门课程所做的思考

我这学期开设了三门课程,其中两门程序设计课程,还有一门原理性的课程。最初的担心是:面授课程变成网课之后,学生能跟上吗?

对于程序设计课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学生的网速是否够快;2)学生是否有机器可以用。对于这两个问题,我做了充分的考虑:1)严格控制录制的视频文件大小;2) 在课前录制了可以通过手机编写代码的过程。在课前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图是问卷星提供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这样便捷、优良的反馈也让我对开展网课的顾虑大大减少。

对于原理性的课程,也有两个问题让我担心:1)纯原理性的内容可能教学效果不好;2)学生的上机课如何组织。对于第一个问题,在录制的时候,除了仔细讲解课程的 PPT 外,还特意留出一些知识点,作为课堂重点讨论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另外可以增加课程的参与度,在实际教学中可取得不错的效果。对于第二个问题,经过前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的上机情况有保证后,对于实验课程也不再焦虑,重点放在实验课内容的组织上,对重要部分辅助视频讲解。

3、在授课过程中成长

录制视频是个技术活儿,我经历了逐步熟练的过程。刚开始时,操作类和演示类视频的内容和步骤没有严格的规划,导致没能控制录制的时间。而我使用的软件在录制长视频时,很容易出现音画不同步的现象,十分别扭。结果只能重新录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现在录制操作类和演示类视频前,我会先准备好脚本,内容包括做哪些操作、操作之间如何切换、解说词等。这些内容在录制前先排练好,这样可以控制录制的时间和节奏,同时录制的视频主题突出和内容清晰。

网课组织也是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最初我和助教在微信群进行课堂教学时,有时候同时会有几位学生提出问题,我和助教分身无术跟不上提问的速度,显得比较乱。现在我们会鼓励学生提前看视频;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前通过微信、elearning 投条、邮件等方式向我和助教请教。然后,每次课结束后,我们会准备好一份上课记录,详细记录了课堂中的 FAQ,方便大家查阅。另外,还开通了远程协助功能,专门解决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学生反映还不错。

总体来看,准备课程所花的时间要远比上课时间长。对于每次课,我在课前发放给学生的资料包括每周任务说明、每周资源链接、PPT、PPT 视频讲解、演示视频、代码分析视频、源代码等内容,课中还包括点名测验和问卷调查。但是网课的优势也很明显,视频内容可以反复看,一些练习可以跟着做,重点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总体教学效果也不错。

彭鑫:网络教学已不仅仅是一种应急教学模式,它为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

本学期面向软件学院大二同学开设《软件工程》课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一直以来所习惯的教室授课模式不得不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没有了课堂上的直面交流,就靠网络能够聚起全班同学并让他们认真学习吗?按照学校的整体部署和指导并经过两个星期、四堂课的摸索,我逐渐熟悉了网络教学模式并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因为微信的高普及率和高使用频率,我选择微信群作为我这门课程的基本网络教学载体。按照选课名单邀请同学入群并改为学号姓名昵称后,就初步建立起了跟同学们的直接交流渠道。按照学校推荐的教学模式,每次课我都提前录制好课件讲解视频并提供给同学们预习。这样课堂时间就可以不再重复基本的教学内容,而用于答疑和讨论了。为了增强上课的仪式感并维护教学秩序,每次上课前五分钟都会开启签到小程序请同学们签到并进入上课状态。每次上课都会首先留出 10 分钟请同学们再次预习下当天的教学课件和视频,然后进入课堂答疑和讨论。为了增强课程的互动性,我采用了 Zoom 网络会议作为实时语音交流渠道,并在发言时同时在课程微信群中留下录音,从而让不方便使用网络会议的同学能够通过微信群获得完整的信息。课堂讨论一般会采用多种互动模式:对于课件中介绍过的基础内容,通过问卷星提问并要求同学们全体回答,然后根据回答情况集体反馈;对于讨论性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邀请同学回答。问题讨论中经常需要在微信群中随机 @两位同学回答,然后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回答。不少同学因为设备原因或勇气不足,更愿意在微信群中用文字作答。因此,我经常会在 Zoom 网络会议中交流完后对微信群中的文字回答进行点评反馈,这样多通道并行交流使得讨论气氛热烈,互动频率也很快。同时,我也感觉到当讨论问题与同学们的编程实践密切相关时,大家的思维十分活跃,发言也非常踊跃。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项目一直是《软件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依托学院与华为公司的教学合作,我们从去年开始就采用了华为软件开发云 DevCloud 作为我们的课程实践平台。这种实践项目模式也在这次网络教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DevCloud 提供的在线开发平台及部署支持使得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化的方式体验先进的云化开发和部署方式,同时所完成的开发内容可直接在云上发布,具有很好的可见性。

这种网络教学模式让我感觉提了多年的 “翻转课堂” 的理念已经悄然成为现实。而屏幕共享、多人语音、微信群留言等网络互动模式又使得实践项目分享交流变得更加容易。总之,对于软件类课程而言,这次网络教学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应急的教学模式了,它也为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契机。

肖晓春:发挥线上工具易于交流特点,增强课堂互动、即时把握教学效果

这次线上教学,在教学工具选择上,除了学校规定的 eLearning 作为常规教学课程资料入口,WeLink 作为视频备份外,我的整个线上教学活动全部在钉群中展开,钉群作为企业级用于商务沟通和工作协同的工具,也完全满足了在线教学展开所需的众多功能,使得教师学生都不需要在教学中奔波于各个工具的使用,现将使用体会分享给各位老师,仅供参考。

1. 建群安全省力,入手快

群码永久有效,只有属于复旦组织的用户才能扫码入群;可以将群公告置顶,新人入群必看,同时可以设置入群可看 100 条历史记录,使得初时建群工作量省时省力。界面风格类似于微信,易于入手使用。

2. 便捷视频文件管理功能

上课录播视频的顺利上传下载是线上教学的关键,钉群的群文件功能强大,永久存储。教师可以按目录组织上传课程资料,无需分享链接;学生在群中可以简单点击下载,也可以云端播放,方便学生随时学习观看。

3. 互动上下文关联功能强

钉群的答疑回帖直观地显示所针对的学生问题,便于有序地组织问题+答案,便于课上课后同学们及时了解问题与答案的来龙去脉;同时每条教师的发言后面,直观显示未读同学们的数目(也可查看具体哪些同学未读),可以及时关注学生的在线情况,不需要同学们主动回答 “收到” 而引起刷屏。

4. 工具齐备

钉群内置大量的交互工具,以快捷键的方式方便地提供群投票(推荐使用,既可作为签到工具,又可发起以选择题为主的问题,即时把握教学效果)、群签到(因必须获取学生地理位置,并且引起刷屏不建议使用,可以用群投票代替)、群汇报、直播、视频会议等。

李景涛:网上教学有利于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混合式教学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早动手,早准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去年暑假里的两个星期,除了备课、准备讲稿、录制教学视频,其他的事都放下了,完成了我主讲的《信息安全》的完整教学视频的录制,这为本学期开展网上教学打好了基础。

注重思维能力培养。这学期的《信息安全》为例,教学内容不求面面俱到至每个知识点,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们要有信息安全思维,在课堂上就是要进行这种思维训练;或者说上完这门课之后,学生会用信息安全领域的话语体系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这种思维能力或习惯后,学生基本上对学术界共性的、痛点的问题就能够理解了。因此这门课有一个教学方法,就是 “问题为导向” 的教学,通过一个个领域的经典问题把教学内容有机地穿在一起。

学生们的能动性,让我感动。正是他们在线上讨论中的积极配合,把翻转课堂真正做成了。第一次在微信群上课,虽然有准备,做好了教案,在什么地方抛出什么问题做了计划,在脑子里演练过好几遍,甚至准备了讲稿,但还是担心学生万一不配合,会不会变成自己的独角戏。当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时,心里实话有些忐忑,历史经验提醒我,课堂提问时,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少数,可能总是那么几个特别活跃的学生。5 秒、10 秒、15 秒,突然屏幕上同时跳出两个学生的发言,之前的顾虑完全打消了,3 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发言了,似乎在屏幕后面他们更放得开些。感觉网上教学有利于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混合式教学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